竖琴蛙

psaltes   Kuramoto
   

  6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台湾南投(1雄)标本及原始文献描述。
成体:雄蛙体长35.5-40.0mm,雌蛙体长40.0-45.0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79;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钝圆,突出于下唇,突出部位约与上眼睑等宽;眼径大于鼓膜;鼻孔位于吻和眼中间;吻棱钝;颊部垂直;-条纵棱从鼻孔经眼下缘和鼓膜到前肢基部,并在前肢基部间断成几个腺体,鼻孔至眼下缘的棱扁平;鼓膜圆形,大于眼径的1/2,紧接眼后;犁骨齿两小团,椭圆形,平直,位内鼻孔之间;舌宽,长椭圆形,后端有深缺刻。前肢长,前臂及手长不超过体长之半;指间无蹼,指侧无缘膜;指端略膨大,无腹侧沟[Kuramoto(1985)记载,除第一指外均具腹侧沟];第一指长于第二指,指长顺序为3、1、4、2;关节下瘤明显,基部者大;无指基下瘤;掌突3个,椭圆形,外侧2个较小,相连接后肢肥硕,长度适度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,左、右跟部略重叠,胫长为
体长之半;趾端略膨大,第一趾除外均具腹侧沟;趾间蹼弱,约具1/3蹼,第四趾外侧蹼凹陷处达近端第一和第二关节下瘤之间;第一和第五趾游离缘无缘膜;第三指长于第五趾,指长顺序为4、3、5、2、1;内踱突大,长椭圆形,略小于第五趾,无外蹠突。
背面皮肤光滑,体后部具分散小疣;背侧褶清晰,从眼后达胯部,或断或续,在体后不显;前肢基部有-个扁平腺体;体侧有少许大小疣粒;胫部有几行疣棱。体和四肢腹面皮肤光滑,腹后部和腿基部粗糙,具颗粒疣;无跗褶。
生活时背面灰褐色或深褐色,体背部有许多小黑点,尤以体后部斑点较多;有1条明显的浅色脊线从吻端直达肛部;背侧浅褐色浅;腹侧灰褐色或黄褐色,有少许黑斑;上唇缘从鼻孔至臂部白色,颌腺白色;头侧和颞部深棕色;四肢背面具深棕色横纹,前臂仅1条,明显,股、胫、跗各部有2-3条;股部后方有不清晰的细斑。腹面白色。 第二性征:雄蛙无声囊,第一指无婚垫[Maeda和Matsui(1990:127)记述,该种雄
蛙无声囊和无声囊孔,第一指具弱的婚垫]。
卵:卵径约2mm,动物极有色素。
蝌蚪:生活时体尾浅绿褐色,略带红色或黄色;尾鳍透明;体背面、尾鳍和尾肌上有大黑色斑,上尾鳍起自体尾交界处,上尾鳍略高于下尾鳍;尾肌高于上尾鳍,尾末端尖。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无游离管;肛管位于尾基部右侧;口位于体前端腹面,上角质颌平齐,略凸;口角及下唇具唇乳突,下唇乳突2排,内排乳突短,外长,呈须状;口角部位副突多;唇齿式为Ⅰ∶1+1/1+1∶Ⅱ(Chou and Lin,1997)。
蝌蚪口咽腔顶部结构(图659:d):鼻前场两侧和前缘疱粒交错排列呈倒“U”形,场内散有少数细小疱粒;内鼻孔大,长椭圆形;其前壁外侧有扁平鼻前乳突1对,后壁缘鼻瓣突弱而不显;鼻后场前部有粗大鼻后乳突1对,外后侧各有锥形小乳突2-3枚,场内有疱粒数枚;中嵴呈半圆形,其宽远大于高,边缘具齿状疱粒;无侧嵴乳突。口腔顶场呈“U”形,每侧缘有乳突11-12枚,交错排列成行,场内疱粒密集,约120枚;后侧嵴细长,具疱粒;顶侧乳突约10枚,排列不规则。腺体带不清楚,腺窝少;背腭帆不间断,边缘具疱粒或乳突,中部凹向食道。
蝌蚪口咽腔底部结构(图659: e):舌前场后侧角有舌前乳突1对,呈“L”形,间距窄,其间有大疱粒1-2枚,场前部每侧有疱粒2-3枚;舌原基柠檬状,长和宽相等;舌乳突4枚,排成弧形。无口腔底场嵴;囊前有疣粒和乳突;口腔底场卵圆形;侧缘各有乳突12-14枚,交错成行;场内前部有细疱粒,后半部有疱粒约150枚,均匀分布。口腔囊横置,囊前和底场外侧有疱粒和乳突16-20枚。腹腭帆连续,波浪状,有骨针支持,无中缺刻,帆后缘有9-10个突起,中间5个相距较近,帆缘和突起上具分泌窝。左、右鳃篮斜置,宽大于长;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,中室长为底场的3/4。
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竖琴蛙与仙琴蛙Hylarana(Nidirana)daunchina相近,但本种雄蛙无声囊,第一指无婚垫;无指基下瘤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中国台湾中部600m左右的山区,成体常栖息在草丛间,雄蛙多分散在树木根部处呜叫。该蛙会掘洞,洞中多有积水,雄蛙在洞内鸣叫,以吸引雌蛙入洞交配产卵;鸣叫声如拨弄琴弦的声音(吕光洋等,1999: 81)。Chou(1999:391)记载,该蛙的呜叫声为“gulo”,节奏快,连续17-25次。

海拔范围

该蛙生活于中国台湾中部600m左右的山区,成体常栖息在草丛间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讨论 台湾的竖琴蛙与日本琉球岛的有-定变异:前者指端均无腹侧沟[见图
658:b,台湾标本]体背部和体腹侧颜色为一致的灰褐色或深褐色,而后者除第一指外,其余3指有腹侧沟,体背部为灰色、褐色、橘红色或黑褐色,体侧为黑灰或黑褐色(Kuranmoto, 1985); Maeda和Matsui(1990:124)刊载有日本该种的彩色照片,其体背面和体侧颜色深浅差异较大。根据以上两地标本的差异,建议做进-步研究。